在神经内科的临床实践中,不自主的抖动是许多患者前来就诊的常见症状。这种不自主的、节律性的颤抖被称为震颤,其中特发性震颤作为一种特定的类型,引起了广泛的关注。今天,我们有幸邀请到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外科特约技术顾问、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陈鸿耀,为我们深入解读特发性震颤。
一、特发性震颤的概述
陈鸿耀主任指出,特发性震颤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,表现为不自主的、节律性的颤抖。这种颤抖可以出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,但最为常见的是双上肢在日常活动(如书写、倒水、进食等)时的震颤。此外,下肢、头部、口面部或咽喉肌等也可能受累。特发性震颤在情绪紧张或激动时通常会加重,而部分患者饮酒后可能会暂时减轻症状。
二、特发性震颤的易发人群与特点
陈鸿耀主任强调,特发性震颤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段,但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,青少年也是另一个发病高峰。特发性震颤常为双侧缓慢起病,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进展。其震颤特点为双侧性,且在特定情境下(如情绪紧张)会加重。
三、特发性震颤的诊断与鉴别
在诊断特发性震颤时,陈鸿耀主任提醒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首先,要排除因焦虑、紧张等心理因素引起的震颤;其次,要询问患者是否有服用药物或接触毒物的历史;再次,通过简单的体格检查(如端坐观察手部颤抖情况)可以初步排除帕金森震颤;最后,通过抽血检查肝肾功能、电解质、血糖、甲状腺功能、血清铜蓝蛋白等以及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,可以进一步排除代谢性因素、颅内病灶以及小脑疾病等引起的震颤。
四、特发性震颤的治疗与预后
针对特发性震颤的治疗,陈鸿耀主任表示,轻度的、不影响日常生活或引起心理困扰的震颤无需特殊治疗。然而,对于工作或社交需要,或震颤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,可以考虑口服药物治疗。对于药物难治性重症震颤患者,还可以考虑手术治疗,如脑深部电刺激术(DBS)等。此外,头部或声音震颤患者还可以选择注射治疗。
陈鸿耀主任进一步指出,特发性震颤的预后通常较为乐观。其发展速度通常很慢,不会引起致残。发病年龄与预后无关,震颤的严重程度与死亡率也不相关。因此,对于特发性震颤患者来说,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,配合适当的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,可以有效控制症状,提高生活质量。
作为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外科特约技术顾问,陈鸿耀主任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拥有40多年的丰富经验。他擅长治疗帕金森病、原发性震颤等多种肌张力障碍性疾病。在此,陈鸿耀主任呼吁广大特发性震颤患者及其家属,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,勇敢面对疾病,积极寻求专业医疗帮助。通过科学的治疗和合理的护理,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特发性震颤这一疾病,重拾健康与幸福。
热点问题:本月共济失调患者关注的问题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