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发性震颤(ET)是一种普遍的神经系统疾病,其核心特征为4~12Hz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。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外科的特约技术顾问、副主任医师陈鸿耀,基于其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超过40年的深厚经验和专业知识,为我们详细剖析了特发性震颤的多个方面。
一、定义与临床表现
特发性震颤主要体现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,这种震颤可能遍布全身,但双侧上肢和手部的震颤最为明显,同时头部、下颌、声音等部位也可能受累。在静止状态下,部分患者也可能感受到震颤,且当情绪紧张时,震颤症状会加剧,进而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,例如持物、书写、倒水等基本动作。
二、患者的心理问题
陈鸿耀主任强调,特发性震颤患者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。约30%的患者存在继发性社会焦虑,且焦虑程度与年龄成反比,与社会功能损害程度成正比。这些焦虑可能与患者对震颤症状的担忧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有关,也可能伴随着抑郁症状。值得注意的是,特发性震颤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时可能在震颤症状之前出现,且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物的频率也高于正常人群。
三、特发性震颤的危害
1.日常生活受阻:震颤使得穿衣、吃饭、刷牙等日常活动变得困难,同时书写时的震颤也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,进而对工作和学习造成困扰。
2.心理负担加重:长期受到震颤的困扰,患者可能会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,担心在公共场合出现震颤而受到他人的注视,这种担忧可能导致患者逐渐避免社交活动,形成社交障碍。
3.职业发展受限:对于需要精细动作或手部稳定操作的职业,特发性震颤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,甚至可能使患者无法从事某些对身体稳定性要求较高的职业。
四、预防措施
为了有效应对特发性震颤,陈鸿耀主任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措施:
1.生活方式调整
规律作息:保持充足的睡眠,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,以维持神经系统的稳定。
适度运动:进行适量的运动,如散步、瑜伽、太极拳等,以增强身体素质,提高协调性和平衡能力。
避免刺激性物质:减少或避免摄入咖啡因、酒精等刺激性物质,以免加重震颤症状。
2.心理调节
放松心态:学会放松自己,减轻压力和紧张情绪,可以通过冥想、深呼吸、听音乐等方式来实现。
积极面对:正确认识特发性震颤,不要过分担忧和恐惧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,有助于缓解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。
陈鸿耀主任提醒,虽然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,但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它,并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和心理调节措施,就能有效减轻症状,提高生活质量。昆明康瑞医院拥有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先进的诊疗设备,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全面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。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特发性震颤相关的疑虑或症状,请及时就医咨询。
热点问题:本月共济失调患者关注的问题.